相关知识产权服务

"杜浔酥糖"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来源:互联网 2017.04.12发布 1221人已读

地理标志,指的是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其特定质量、信誉等特性由当地自然或人文因素所决定。我国现行的《商标法》,规定了以注册商标的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地理标志商标,不仅仅是对商品与原产地关系的标识,更是对其品质与信誉的背书,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正因如此,地标不仅成为各地打造公共品牌的手段,也引发了抢注商标、冒用地标等市场乱象。

"杜浔酥糖"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原产于漳州漳浦县的杜浔酥糖便陷入了这样的困境。经过近十年的维权,杜浔人终于成功注册“杜浔酥糖”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寄期望其能释放地标红利。

杜浔酥糖不姓“杜”

63岁的杜浔人邱国强,从事酥糖生产近20年。他一直遵循地道的酥糖古法制作工艺。“将本地土产的花生去膜洗净,加上白糖、饴糖、猪颈油、三角鱼汁等煮拌,炒制时需要精准地把握火候。”邱国强说,由于香甜清脆的特性,杜浔酥糖别名“隔壁响”。全镇分布着近40家大大小小的酥糖生产企业。他们习惯在自家产品包装上标识“杜浔酥糖”。

然而,这一惯例在2007年被打破。当年,包括邱国强在内的一众酥糖生产者,遭遇了一次“被打假”。“漳州市龙文区工商部门接到举报称,我们侵犯了‘杜浔牌’商标的专用权。”原来,早在2004年,杜浔人卢某便申请注册“杜浔”商标,之后将其用于自家企业生产的糖果、酥糖等产品。这家企业位于龙文区蓝田经济开发区。这也就意味着,“杜浔酥糖”从此不再属于杜浔的酥糖业者,而专属于数十公里之外的一家外地企业。

除了工商部门打假,杜浔的酥糖厂商甚至还被诉诸公堂。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撤下“杜浔酥糖”这个公共品牌,改用自家品牌。即便如此,邱国强依然感到不解:“杜浔酥糖怎么能不姓‘杜’呢?”在他看来,杜浔酥糖的独特口感源自当地特色原材料,以及百年传承的独特工艺,“‘杜浔酥糖’是杜浔人的共同财富,是能够反映所属产品的地理特点、历史原因的地理标志,它应当是一种公益性品牌资源,不该为个人所独占”。

漳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广股负责人郭伟京认为,杜浔酥糖不姓“杜”的背后,是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的冲突。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不得作为商标。这一界定,使得县级以下行政区划的地名有可能被抢注为商标。由于原产地名称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不少地理标志被个人注册为普通商标。

事实上,陷入类似困境的地理标志不在少数。1994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地理标志可被注册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从2008年开始,漳浦县工商部门启动了地理标志商标推广计划,至今全县已注册地理标志24个,数量居全国县域前列。深土花菜、六鳌紫菜、大南坂菠萝等名优特产品位列其中。

但这个过程中,郭伟京发现,不少地理标志早已被个人抢注为商标,“沙西镇的红鲟、血鳗、泥蚶便被一个本地人抢注,最终在工商部门的协调下才得以协商解决”。但杜浔酥糖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邱国强称,当地酥糖业者曾两次找到卢某,请求对方将“杜浔酥糖”改为集体商标供当地业者共同使用,遭到对方拒绝。

十年商标争夺战

2009年,邱国强发起成立杜浔酥糖协会,并由此开始了近十年的抱团维权之路。

2010年,杜浔酥糖协会一边申请注册“杜浔酥糖”地理标志商标,一边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起争议申请,要求撤销卢某注册的“杜浔”商标。

然而,维权之路并不顺利。“协会提交的证据只能说明当地有十多家企业生产杜浔酥糖,却无法证明其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定品质或特征,以及该特定品质或特征是由其独特的自然或人文因素决定的。”尽管酥糖协会向商评委提供了来自漳浦县政府、杜浔镇政府、酥糖厂家的多份材料,但商评委依然无法将“杜浔酥糖”认定为地理标志。

为此,杜浔酥糖协会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杜浔酥糖”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地理标志,成为最大的焦点。为此,邱国强回到漳浦收集文史资料,以证明“杜浔酥糖”与“杜浔”已建立唯一对应关系。

经过几个月的搜集,邱国强从《漳浦文史资料》《漳浦县志》等史料中找到了依据。县志中,对杜浔酥糖做了这样的描述:“杜浔酥糖采用上等花生仁、优质砂糖、饴糖、猪油为原料,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此品香甜可口,稍嚼即碎,是著名的饮茶佐料,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视为馈赠珍品。”

这些史料成为有力的呈堂证供。一审法院认为,从这些证据可以看出,“杜浔酥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已具有百年历史,其独特的口感与品质,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脱离了本地的原材料以及历史传承下来的各种配料和制作工艺,就不会形成“杜浔酥糖”特色的口感以及相应的品质和信誉,“‘杜浔酥糖’与其产地‘杜浔’已经建立了特定的唯一对应关系”,可以构成地理标志。

同时,现行的《商标法》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基于上述考量,一审法院判令商评委重新作出裁定。2013年,商评委裁定,撤销卢某所注册的“杜浔商标”。但杜浔酥糖协会的维权之路,并未因此而完结。此后,卢某在上诉失败后,又针对商评委再次提起行政诉讼与异议,但均未获得支持。

2016年,“杜浔酥糖”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历经近10年的商标争夺战,“杜浔酥糖”最终回到了原产地。

如何释放“地标”红利

在郭伟京看来,地理标志商标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在漳州,“平和琯溪蜜柚”便是最广为人知的“地标”之一。2000年,“平和琯溪蜜柚”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余年间,这一公共品牌释放巨大经济价值,2015年曾入选“50个品牌价值50亿元以上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历经波折才得以回归的“杜浔酥糖”,被寄予厚望。维权成功后,杜浔酥糖协会便出台了一份地标使用规范。根据共识,协会成员在签订使用许可合同后,便享有在其产品与包装上使用该地标的权益。但令郭伟京意外的是,目前,该协会成员仅7家,使用该集体商标的仅一两家。大部分酥糖企业依然沿用自己原有的品牌。费尽心力夺回来的商标,似乎被束之高阁了。

“库存中还有大量旧包装尚未消化,大部分企业来不及更换带有‘杜浔酥糖’的新包装。”邱国强说,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更愿意推广自家品牌,对公共品牌带来的效益持保留态度。实际上,地理标志商标遇冷,并非只有杜浔酥糖一家。早在2005年,云霄枇杷协会便拿到了“云霄枇杷”集体商标。但10余年后,当地企业依然反应冷淡,维持着“一品多牌”的格局。

“单家企业在品牌推广投入上能力有限,而多个品牌不利于抱团作战,且容易引发内耗。”郭伟京表示,公共品牌使用者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既受益于公共品牌的信誉背书,也可能因个别不自觉者而受牵连,市场风险不可谓不大。

这背后,是公共品牌市场失范的大背景。“不少外地酥糖企业冒用杜浔牌子,其原料与工艺成本远低于杜浔当地企业,产品品质也难以保证。”邱国强说,公共品牌遭遇侵权,早已屡见不鲜。早前,媒体便曾报道,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尚未上市,外地便有“李鬼”出现。来自外地的蜜柚也常常以“平和琯溪蜜柚”自居。平和柚农陈树成受访时称,这些傍品牌者,往往价格低廉,大大冲击了平和蜜柚市场,且重创公共品牌信誉。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与规范,合法的地标使用者,也容易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外部打假,内部建立规范,被视为是解题途径。“我们计划与工商部门合作,以各家经销商为突破口,摸查盗用‘杜浔酥糖’地理标志商标的厂商进行维权。”邱国强表示,他所在的酥糖协会还将对地标使用者开展不定期的产品品质检测和商标使用监督。

商标注册查询